佗城
□康兆妮
這是一個平凡的小鎮(zhèn),平凡的河流山川,平凡的客家種族,跟中國大多數(shù)村鎮(zhèn)并沒有多大的區(qū)別。它古老、寧靜、生活節(jié)奏緩慢。居住在這里的居民,大多土生土長,祖祖輩輩數(shù)百年來在這里繁衍生息,與萬物生靈相依相存,創(chuàng)造了一個又一個生活經(jīng)典,譜寫了天人合一的美麗篇章。
早在公元前214年,年輕的趙佗帶著平定百越的歷史使命從番禺出發(fā),一路巡察。當他來到此地,看見巍峨的嶅山挺拔陡峭、危崖聳立;山下的田原,平實敦厚、平坦寬闊;白練般的東江河水,清悠明澈;大大小小的溪流,縱橫交錯;孕育著茂盛樹叢的廣袤土地,所有這些,讓他選擇留了下來,設(shè)立龍川城,定都此處。從此,他銳意經(jīng)營這個山州草縣,傳播中原文化,帶來先進的耕作技術(shù)。這個曾經(jīng)被稱為“南蠻之地”的地方,開始了中原文化與百越文化交流的融合,成為千百年來東江中上游的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和軍事的重鎮(zhèn),逐漸形成獨特的客家文化。后來也因為他的名字,這座小城,被稱為“佗城”。
崇文重教是一個民族、一個地方、一方百姓求得進步發(fā)展、變強變富的不變定律。佗城的教育,始于先秦的儒學教育,自秦人霍龍的祖先從吳國遷入南粵后,學崇周公孔子,世代相傳。大唐時期,佗城便建起了城北學宮,作為歷朝祭孔活動的廟宇和管理儒學的所在地,據(jù)歷史記載,城北學宮在唐代時期曾經(jīng)非常鼎盛,尊孔讀經(jīng)成為時尚,科弟蟬聯(lián)、人文蔚起。但是,歷史總有一些遺憾,這座勞苦功高的學宮,在元代先后兩次遭兵燹,后成為廢墟。至明朝,佗城人民又建起東學宮,這座神圣的殿堂,雖歷經(jīng)風雨,幸存至今。
學宮,當?shù)厝烁矚g稱之為孔廟,從建成的時候起,就是佗城子弟拜師求學的圣地,從民辦私塾到公立學堂,一直在全鎮(zhèn)人民心目中享有神圣的地位。在幾經(jīng)兵燹累次遭毀幾次重建中,辦學幾百年,為中華民族源源不斷地輸送著人才。
科考,是古代甄選人才的主要途徑,佗城考棚,位于西門,始建于清朝光緒年間,建成以后,龍川的每年科考會試均在這里進行。在當時的科舉制度下,考棚顯示了它的公平與公正、擇優(yōu)而取的原則,一直鼓勵子民發(fā)奮勤讀,正如前廳屏風上的對聯(lián)說的:“學而優(yōu)則仕哪問寒門土族;出類拔萃者會聚白衣卿相?!?/p>
學宮與考棚并存,在全國為數(shù)不多,這更證明了佗城教育的鼎盛,證明了佗城人民對知識的崇尚和敬畏。不管時代如何變遷,佗城人民一直恪守著崇文重教、耕讀傳家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。
西門口碼頭,始建于宋代,是當時龍川城最主要的交通樞紐。西門碼頭熱鬧繁華,為龍川城的輝煌立下汗馬功勞。踩著長滿青苔的青板磚,可以想象當時的挑夫挑著水路運輸?shù)呢浳铮凶咴谶@個碼頭的臺階上,把貨物源源不斷地送往神州大地的情景。
穿過西門碼頭的石板橋,便是嶅湖,這里曾經(jīng)十里平湖,是龍川古八景中的一個主要景點——“嶅湖秋月”。當年蘇東坡曾于此縱情吟唱:“嶅湖湖水漾金波,嶅頂峰高積雪多?!膘届坏膷搴?,給古城增添美輪美奐的風光,卻時有水患,宋哲宗年間蘇東坡的弟弟蘇轍被貶,曾在龍川滯留,看到村民農(nóng)事艱難,生活艱苦,便提議筑堤儲水灌田,從此年年旱澇保收,為古邑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。后人為了表達心中的感激,也為了紀念他,稱此為“蘇堤”。因年久失修,蘇堤現(xiàn)存部分約1000多米,堤外墻石砌,橫斷面呈梯形,中間用砂土夯實。堤高2.5米、頂寬2米,堤面鋪鵝卵石。
千年古堤,每一處都透著歷史和文化的味道,多少文人墨客為嶅湖的秋光夜色傾倒,有詩為證:“嶅湖湖水水澄清,最喜秋來月漾金。”斗轉(zhuǎn)星移,現(xiàn)在的嶅湖早已淤化成百畝良田,古邑的人們稱之為“大路田”。這片良田給古城人們帶來了生活的保障,每年兩季的水稻,成為這里的主角。每當燕子歸來的時候,古城的人們便開始插秧前的準備工作。伴隨著人們在水田里忙碌,燕子也更加勤勞,翻耕后的水田中帶來令它們興奮的大餐,輕掠飛舞的燕子、興奮奔跑的孩子、臉上洋溢笑容忙碌不止的農(nóng)人,讓整片土地煥發(fā)出勃勃生機。播種的農(nóng)作物不僅有水稻,還有花生、大豆、甘蔗、玉米,也有各種各類的蔬菜,一年四季從不間斷。
千古流傳的“嶅湖湖水漾金波”的風景雖不復(fù)存在,但是,因為這里旖旎的風光,也因為這里的閑適和自由,人們喜歡到這里漫步,目前是古邑百姓最為喜歡的休閑運動之地。
老塔,已然成為古城的標志,它坐落在大路田的西南方東江河畔的一個小山崗上。據(jù)歷史記載,此塔始建于唐朝開元三年,所以叫“開元塔”,又因宋朝名相吳潛受貶寄居于塔下古寺而得名“正相塔”。整座塔高30.1米,為平面六角形、七層樓閣式磚塔。登上塔頂可鳥瞰佗城全鎮(zhèn),遠眺東江,山川秀色盡收眼底。關(guān)于這座塔,有許多委婉動人傳說。其中流傳最廣的是七仙女造塔的故事,傳說很久很久以前,東江時遭水患,常致莊稼無收、房屋倒毀。有一天,天上的七仙女偶然溜出來玩,看到此情此景,同情心大發(fā),不惜違背父命,連夜為百姓建造起這座塔,用于鎮(zhèn)妖壓邪。因為天亮前必須趕回天庭,所以塔建好后來不及封頂,一直以來,這座塔又被稱為“仙塔”“無頂塔”。傳說,風清月朗的夜晚,還有人看到過七仙女的身影在塔頂上飄過呢!
跟這座古塔歷史同樣悠長或更長的,是東瑤村的石灰、磚瓦、陶品燒制,早在唐朝,東瑤村就開始了燒制業(yè)。這里有一座叫“杉樹窩”的小山墩,野草蔓生的地方,藏著一個個拱形的土窯,它們呈饅頭狀,內(nèi)壁堅硬結(jié)實,后膛有通風口,村民們稱之為“仙窯”,意為年代久遠、神仙所為。1985年,考古專家在東瑤村發(fā)現(xiàn)60多座古窯,通過窯內(nèi)磚塊與佗城建于唐宋時期的塔、城墻、廟宇比較,發(fā)現(xiàn)東瑤古窯生產(chǎn)的青磚尺寸、質(zhì)地、火候與這些古建筑用磚極其相似。筆者是東瑤村人,一直生活在這里。從懂事起到初中畢業(yè),村子的磚瓦燒制一直沒有停止。這種古老的工藝一直被村民傳承。因為燒制磚瓦需要大量的燃料,所以收割燃料是村民通過勞動掙錢的主要途徑。在筆者的心目中,東瑤的磚瓦燒制業(yè),不僅是工藝匠心的傳承,更是村民們養(yǎng)家糊口的工作?!跋筛G”和“仙塔”的說法,讓它們充滿了神奇的色彩,也在古城人民的口口相傳中經(jīng)久不衰。
正相塔的西面有一個小村莊,位于嶅山腳下,來自白云深處的山間小溪蜿蜒穿梭,在山下的另一處,地面噴發(fā)出一股最高水溫達90℃的溫泉,與嶅山溪流匯合,形成一條四季溫暖的溪流,當?shù)卮迕穹Q其為“合溪”,也將這個村子稱為“合溪村”。這兩股天然的溪流被看成大自然的饋贈,合溪村民們常到這股熱流的噴發(fā)點殺雞煮蛋,不僅節(jié)省了燃料,也讓居家過日子多了一份便利和浪漫。更為珍貴的是,這個溫泉可以有效治療銀屑、疥廯等皮膚病,還具有舒筋活絡(luò)、美容健體等作用,因此不少村民直接從溪中取水洗澡。近年,這里被開發(fā)成為溫泉度假村,成為佗城的旅游勝地,吸引了諸多游客。
鶴塘村,是佗城乃至龍川的南大門,東江河從北往南穿村而過,幾百畝水田沿著河灘匍匐蜿蜒。早在十多年前,這里突然棲息著一群白鷺,在這冬季也不太寒冷的村郊終年盤旋。數(shù)量從十多只到幾百只,現(xiàn)在上千只。河水漲漫時形成的湖泊、沼澤,孕育了成群的魚蝦,物種豐富的濕地,成了白鷺的樂園。它們啄食濕地里的魚蝦、田螺,也啄食稻田里的蝌蚪、蟲子和草地上的蟲蟻。河中央的汀渚,長滿灌木、喬木,郁郁蔥蔥,是白鷺安身休憩、筑巢育崽的理想之地。村民自覺地保護著這種機靈而吉祥的鳥,使得它們的家族越來越大。白鷺飛翔在村子的上空,河面、水稻、菜地、牛背上,到處都是它們的身影,靠近河邊的居民,時常一開門,就能看到它們在眼前飛掠。
這座古老的小鎮(zhèn),里面還藏著許多古跡:越王井、越王廟、古城墻、馬箭崗,也有許多新時代的印記。
穿過歷史的長河,與我們今天的生活緊密聯(lián)系的,是它的人文風情,還有歲月積淀的文化內(nèi)涵,它的古風新韻,使這座古城成為繼承和發(fā)揚華夏文化的歷史符號。佗城,正以它堅定的步伐,繼往開來,穩(wěn)步前進。(本文參考資料《佗城鎮(zhèn)志》《古邑佗城》)
-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